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回溯到最初接觸戲劇領域,除了看學長演出過的「荷珠新配」外,唯一聽過的舞台劇,即是「暗戀桃花源」。那是1994年,我16歲。這時看的,是林青霞飾演雲之凡時的電影版本,在電視播出。戲看得零零碎碎的,也許是年紀小,也許是不專心,《暗戀》於我沒什麼感覺,倒是《桃花源》裡李立群跟顧寶明讓我印象深刻,甚且還為了老陶划船唱的「嘿嘿呦~」,那聲氣裡帶著的無奈和感傷而落了淚,心裡想:這明明是齣喜劇,怎地我卻哭了?



1999年,我人在台北求學。那年,《暗戀桃花源》在國父紀念館重演。這回,李立群跟顧寶明不在台上,換成了馮翊綱和趙自強,雲之凡則是由蕭艾飾演。雖然沒有了李顧,不免是有些失望的,然而也是在這裡,我終於了解《暗戀》的內涵與底蘊,看完戲後的那幾天,腦海裡江濱柳唱的「妳是晴空的流雲」反覆不去。如果要我真把這戲拆成兩台戲來看,那年是《暗戀》贏了《桃花源》。



時至今年,2006,表坊再度重演《暗戀桃花源》。



其實早在前一年的因緣際會,我就知道表坊決定重演的消息。但要與明華園以什麼樣的方式合作?是與明華園裡的誰合作?表坊這裡又是派出哪些演員與明華園合作?當時一切混沌不明,而我卻忍不住有些擔憂:換了演員之後,這戲味還能不變嗎?變了又會好看嗎?明華園演出時要講閩南語嗎?……等等。更遑論,這戲未演,就勢必得先背上被比較的壓力了。



也因此,當我走進戲劇院入座的當口,是有些惴惴不安的。一方面自是想調整成看一齣新戲的心態,一方面卻又忍不住頻頻回顧舊版的《暗戀桃花源》。表坊重演難為,重看的觀眾又哪裡好當?



當明華園嘻嘻嚷嚷進場,當看到陳勝在那自成一派地擠眉弄眼,台下的觀眾都high了起來。明華園演出時慣有的熱鬧氛圍、特屬於台灣野台歌仔戲的拼貼美學,都讓《桃花源》大出鋒頭。相形之下,同在場上的《暗戀》就顯得淡而無味了。



表坊+明華園的組合,是最符合原劇本所言,即兩個劇團搶一個舞台的設計。之前的《暗戀桃花源》,雖說是一齣喜劇一齣悲劇,然而都是由表坊的演員擔綱演出,演員質地一樣,即使一喜一悲,本質卻可以整合在一起。然而決定與明華園合作,代表面臨了演員質地與語言差異的問題。經過戲曲訓練後的演員,尤其是丑角,在刻畫角色時通常都頗為用力;再者,野台歌仔戲所使用的戲劇語言相當生活化,尤其是在對白的部分,有時甚至為了達到效果不惜誇張不論葷素。遇到這種生猛有力的語言,較為文雅的台詞在戲劇效果上自是得甘拜下風。這樣的對比很有趣,然而回過頭來看,《暗戀桃花源》畢竟還是「一齣戲」,因而這兩個劇團的合作,因為無法整合之間的落差感,形式的意義還是贏過了內涵。



不想比較,但實在不得不比較,這份比較完全是來自我的情感投射。《桃花源》因為採用戲曲形式演出,質地完全不同,前後版演員也就無從比較起。(何況我認為陳勝在是當前台灣歌仔戲的第一丑角)《暗戀》不然,雖說演員俱皆是目前劇場裡的佼佼者,但同樣是江濱柳,尹昭德唱的「追尋」,就是沒有金士傑唱的「追尋」來得穿透人心,光論聲音表情,金士傑仍然高出一籌。不能說尹昭德演的不好,只是沒有更突破金士傑的演繹。陳湘琪的雲之凡則不同於林青霞的大氣、蕭艾的氣質,她的雲之凡比較像是小家碧玉式的雲之凡。至於徐堰鈴,她以客家話混雜閩南語,創造出另一個不同於林麗卿的江太太--雖然我覺得徐的江太太,角色個性似乎偏倔偏硬了些,而且身子好靈活啊。



兩個劇團「錯置」在同一個舞台上,比較是不得不然的。雖說在這一回的演出中,《桃花源》看似將《暗戀》「壓落底」,卻因為有一個如此喧鬧的《桃花源》,《暗戀》的最後一幕,也就更加沉靜與淒涼;看著江濱柳與雲之凡跨越數十年的緊緊一握,台下觀眾的寂靜無聲,證明了:戲,還是動人心弦的。







===

這句才是這篇文章的尾聲:「陳勝在,你好可愛,你好可愛,你好可愛啊!」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schild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