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真的開始比較全面性的接觸崑曲,恐怕是上了研究所之後的事了。在那之前,我從未分清楚「上海崑劇院」和「蘇州崑劇院」和「浙江崑劇院」有什麼樣的差別,心裡總是嘟噥著,為什麼同一個劇種還得分成那麼多的劇團呢?不過我想這個問題只是因為:1.我本來就跟崑曲沒有什麼接觸;2.我連京劇的梅程尚荀四大派都分不清楚了,更遑論是年代更悠遠的崑曲了?猶記得當研究所同學一副理所當然地告訴我說:「我從高中時代就開始看崑曲了。」我真是不知如何回應......高中時代,我還正在苦惱我的數學考不及格、如何才能把籃球打得更好...之類的,相較起來,好像是小家子氣點了。



所以我並不知道我錯過了多少的崑曲在台盛事。看前輩們的相關資料,以及各個來台藝術家的說法,在在言說著當崑曲走到現代,最挑最好的觀眾,在台灣。因為當兩岸開放文化交流之後,一批一批來台公演的,都是大陸最富盛名的藝術家,也就把台灣的觀眾的胃口都給養刁了。



但時至今日,兩岸都開始注意到觀眾斷層的危機,傳統戲曲尤其明顯。記得去年上海崑劇院來台匯演,名角傾巢而出,票房極好。但是我不斷遇到老伯伯輩的觀眾,對我說:「咦?你也喜歡來看戲啊,唉,現在年輕人都不喜歡看戲囉。」是的,我是年輕人,我是年輕觀眾,然而我同時是個戲劇研究生。如果在場的扣除掉擁有這類身份的年輕人,或是被課堂要求得來看上個一場的年輕人,那麼,到底還有多少觀眾是屬於新生代呢?同樣的,這個問題也出現在演員裡。就以去年上崑的演出來說,在宣傳時曾聽到「這應該是這批演員最後一次齊聚來台公演」的說法,因為他們大多屆臨退休年齡,而目前新生代又很明顯地還沒能接下他們的棒子。大陸的情況可以說是因為文化大革命之故,台灣則是整個文化政治經濟環境所致吧,因為在「唯有讀書高」的概念裡,學戲的人不但找不到出路,更別說培養一個角兒得花多少的時間?(可以參見張國榮主演的「霸王別姬」,其中的一句台詞:「我們得花多少年才能成為一個角兒啊?」想必是許多學戲人心裡的共同吶喊。)



也因此,這回白先勇用了一年以上的籌備期,製作了這麼齣「青春版牡丹亭」,除去他個人對牡丹亭的喜好、牡丹亭這齣戲在崑曲界的意義之外,再者便是我認為他最大的用意:用以「召喚青春」。這裡的「召喚青春」除了(也許)可以回想起他的青春年少之外,還希望可以藉由新生代演員的演出,來吸引更多的新生代觀眾走進劇場看崑曲。



此外,這次的演出亦是我目前所見過最浩大的陣仗。靠著白先勇目前在台灣的知名度以及能見度(選在此時推出,白先勇正好因公視連續劇「孽子」在台熱映而重新在一般年輕學子裡擁有名氣,一切時機是那麼剛好。)、文化界裡則是「全本牡丹亭」的重新修編、再加上學界的「湯顯祖與牡丹亭學術研討會」的舉辦,各個層面的支持與奧援,將這次「青春版牡丹亭」的聲勢給推上文化潮頭,於我而言更勝2001年高行健之「八月雪」。



就在這樣的陣仗中,不知不覺,「青春版牡丹亭」同時也形成文化流行現象。一旦成為流行現象,則馬上開始符號化,與消費文化結合。簡而言之,在這次的演出裡,你購買了牡丹亭的票券,走進國家戲劇院觀賞,則代表你同時也以消費的模式購買到某種文化身份上的認可:你是高尚的、你是有知識水平的;以及最重要的是,你是跟得上流行的。因而對於從未進過國家戲劇院,或是從沒看過傳統戲曲的人而言,這不啻是個最好說服進劇場的理由。綜合種種,這次白先勇的目的,的確是達到了,大量的年輕臉孔走進這幾天的國家劇院裡,最低年齡層平均明顯下降到高中生。



但卻也出現了其它問題。



不同於我那高中時代便觀賞崑曲的同學,這些進劇院的年輕觀眾,從他們的言談中(是的,我隨時都在偷聽著週遭人的說話。)可以知道他們對於傳統戲曲的了解並不多,大多是慕著白先勇的名而來(當然,這回「青春版」演員的劇照實在是美得不像話啊啊啊。),然後第一回看傳統戲曲就硬生生地遇上了「拗折天下人嗓子的」的「牡丹亭」,它戲文之難懂一向是「有口皆碑」的。所以大多數時間,他們是不懂到底場上的演員唱得是什麼,頂多可以重新複習一次節目單上說的劇情本事,其它的,很抱歉一片鴉鴉烏。所以,他們真正能理解的部分,明顯地就是戲文裡與現代相通的部分,尤其是敘說與「性」相關的部分(也因為戲中有幾段文句,講得還挺白的)。



再者,在傳統劇種來說,崑曲強調優雅和緩,以崑笛為基調的音樂,節奏緩慢。對於聽習慣現代音樂的人來說,實在是有點「催眠」。



更重要的一點是,這回演出的是「全本牡丹亭」,上中下三本各佔約三小時。音樂緩慢、戲文難懂、演出時間長...當他們開始不耐地在劇場裡聊天,甚至隨著音樂睡去又醒來,試問這樣子的觀戲經驗,能否說服他們再繼續進劇場看傳統戲曲?



如果不能,那麼這次演出於他們,就真的成了消費文化,用後即丟。再回頭來看原本的期許,居然是背離了--我想這是始料未及的吧。



不過若是從時尚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次的演出,「青春版牡丹亭」不但維持著它的文化地位,同時也宣誓了對流行時尚界敞開大門的可能性。如前的消費文化說來看,消費了即得到了消費者所慾望著的身份,正如同消費channel只是為了它的品牌象徵,不也提示傳統戲曲日後在行銷策略上的一條新路。只是,一旦朝這個方向發展,對於傳統文化而言,不知該說是向下沉淪或是向上提升?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schild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